在很多规模化养猪场,都存在一种导致妊娠母猪猝死的疾病。由于对该病认识不够、诊断失误,一些养猪场每年都会发生该病,年发病率和死亡率达到2%-3%甚至更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根据该病的特点,查阅了国外相关资料,分析了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经过在一些猪场的应用,我们成功地控制了该病。发生。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供大家参考。一、病猪的症状及特点。病猪早期往往没有临床症状,体温正常。一般在进食后1-2小时内突然出现焦虑和腹痛。他的腹围迅速膨胀,呼吸变得急促,倒在了地上。死亡率为100%。从出现症状到死亡大约只需要2个小时。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妊娠1个月的经产母猪,不影响妊娠其他阶段的母猪。发病季节主要为11月至次年2月,其他月份发病较少。尸检时会发现脾脏已移位,且比正常大1-3倍。脾脏充血严重,断面有黑褐色的血液溢出。胃、肠膨胀,胃扭转或扩张,胃粘膜出现严重出血性炎症,部分病例可见胃溃疡。出现肠系膜充血,小肠内可见不同严重程度的卡他性炎症。心、肝、肺、肾、淋巴结等脏器基本正常。脾脏移位、数倍肿大、胃扭转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2、猪发病的原因是以下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胃扭转、脾移位等异常。由于胃肠膨胀,挤压胸腔,呼吸功能受到影响并加重。脾上部严重瘀血,导致病猪很快死亡。由于饲料储存不当或管理原因,母猪长期食用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食物消耗总量急剧减少。一般母猪哺乳期日粮可达到5-6公斤,甚至更多。但断奶后和轻孕期,日粮仅2-2.5公斤,锐减50%以上。饲料加工过细。饲料在胃中停留的时间很短,母猪常常感到饥饿。深秋至早春,由于环境温度较低,母猪饮水量明显减少,因此不可能通过饮水来减少母猪的饥饿感。冷饮水还会对胃肠道造成不良刺激。母猪个体生理调节功能的差异,使得部分母猪无法适应上述因素的变化。猪的高发病率似乎与某种品系的遗传特征有关。 3、如何预防?由于这种病的病程很短,一般没有治疗的机会,所以只能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避免疾病的发生。通过分析该病的发病原因,我们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母猪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部分,因此应该好好对待它们,并为它们提供农场最优质的原料来配制它们的日粮。不能认为它是抵抗力强的成年猪,所以母猪日粮中使用了一些变质甚至发霉的原料。母猪空胎期和妊娠早期配制日粮时,应选择一些能量值较低、粗纤维含量较高的原料,如麸皮、秸秆粉等。适当增加日粮总量,但不要超过养分供给总量。这使得母猪在哺乳期和空胎期、轻胎期的日粮差异不会太大。空胎期和妊娠早期加工母猪饲料时,适当增大饲料的粒度,以延长饲料在胃中的消化时间,减少母猪的饥饿感。冬季适当提高猪舍温度,避免饮水明显减少,避免冷饮水对母猪胃肠道的刺激。 4.总结很多猪场采纳了我们提供的建议,成功地预防了该病。这证实了我们对发病原因的分析是合理的,我们提出的预防措施是科学的。由于该病是近年来规模化养猪场出现的新病,目前尚无确切名称,因此根据其发病特点,建议将其命名为“经产妊娠猪猝死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