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场常见的现象是猪互相咬尾巴。这种现象比较常见,特别是在生产中的生猪中。那么咬猪尾有哪些危害呢?猪的应激与咬尾有何关系?患有咬尾病的猪,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比正常猪低20%以上,也可发生。感染可导致猪死亡或肉质下降,从而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探讨猪咬尾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咬尾可能导致死亡 猪咬尾是一种可能由任何引起猪不适的因素引起的现象。轻者尾巴被咬成两半;严重时,尾巴会被咬掉。被咬伤部位如不及时处理,会引起伤口感染,引起关节红肿跛行,降低胴体质量,甚至因处理不及时而导致死亡。因此,集约化养猪场的猪如果出现咬尾现象,危害相当严重,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制止。 2. 猪应激与咬尾综合征的关系 影响猪正常生理活动的应激源日益增多。动物受到应激源影响后,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机体分解代谢增加和合成代谢减少、性功能障碍等。严重时会引发一系列应激综合症。如淡软渗出猪肉、干硬深色猪肉、成年猪背部肌肉坏死、猪急性胃溃疡、猪咬尾病等。可见,猪咬尾是猪应激综合征的病理表现。原因有很多,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3、咬尾的原因有很多。查明原因,对症下药: 1、品种及个体差异: 如果猪圈内饲养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但体重差异较大的猪,往往会互相咬伤。例如,长白猪和新淮猪混养。由于品种和生活特性的差异,它们相互冲突,相互争夺霸权,导致相互咬伤。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占据睡眠空间和争夺食物方面,大的经常欺负小的。 2、环境: 猪舍环境条件较差,不符合猪的正常生理功能。例如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和有害气体积聚、天气突然变化、猪圈潮湿引起皮肤瘙痒等因素,使猪感觉不舒服。否则休息不好会导致咬人;光照过多会使猪兴奋、焦躁,还会引起咬尾现象。猪生活在单调的环境中,尤其是活泼的小猪,因此它们会互相“玩耍”对方的耳朵或尾巴,最终导致严重的肉食性。 3、营养: 在圈舍饲养条件下,生长猪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均由饲料供给。当饲料的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不能满足猪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时,就会引起咬尾现象。例如,饲料中蛋白质缺乏、粗纤维过低会导致咬尾;此外,各种膳食成分营养不均衡,如某些矿物质、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的比例不足和不协调,都会引起咬尾。 4、管理: 猪群中社会地位低的不能获得名额;猪群密度过高,同一栏内生猪过多,秩序混乱;槽位和饮水器不足,且在地面上进食;猪经常活动,不能充分休息,变得烦躁;猪因荷尔蒙刺激而情绪不稳定;卫生条件差或平行栏饲养、猪群均匀度差等均可诱发咬尾综合症的发生。 5、疾病: 猪患狂犬病、严重腹泻、缺乏Ca、P、Fe等引起的营养代谢紊乱,都会诱发猪互相咬伤。一些猪尾巴被咬后,群体会发起攻击,影响整个猪群。当猪患有虱子、疥疮等体外寄生虫时,会引起皮肤刺激和烦躁,舍内摩擦会使耳朵和肋骨后面出现渗出物,从而吸引其他猪并诱发疾病。咬尾:猪的体内寄生虫病,特别是猪蛔虫,会刺激受感染的猪攻击其他猪,导致咬尾。 4、预防猪咬尾:品种+管理 引起猪咬尾的应激源不同,应激反应也没有特异性。因此,造成这种异常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发生在不同的喂养阶段。可见,预防猪咬尾的措施应是综合性的,应落实到养猪生产的全过程。 1、抗逆品种优先: 咬尾现象在长白猪和哈尔滨猪中较为常见,但在本地猪中较少见。可见,不同猪品种对应激的敏感性不同,这与遗传基因有关。因此,利用育种方法选育抗应激猪,淘汰应激敏感猪,可以逐步建立抗应激猪群,从根本上解决猪问题。压力问题。氟烷检测可用于从猪群中消除氟烷阳性个体,并且应激敏感个体的比例可以在几代内大大降低。 2、饲养管理是关键 在集约化畜牧业中,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往往在饲养管理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改变了猪的生存环境,远离了其自然生存环境。因此,一些现代管理措施可能同时存在另一个压力因素。因此,为了预防或减轻应激的影响,有效预防集约化生产中猪咬尾现象的发生,必须完善生猪饲养、购销、运输、屠宰全过程的饲养管理,创造猪的生长发育条件。居住环境良好。 .缺乏营养也会引起叮咬 日粮的营养水平应能满足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应定期饲喂全价配合饲料。不发霉、变质的饲料不宜饲喂。饮用水应该干净。饲槽和水槽应有足够的设施。注意卫生,避免争食、饮食不均。当发现咬尾现象时,应及时分析饲料的营养成分。营养缺乏,特别是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应及时补充,消除营养应激诱发的咬尾综合症。 .恶劣的环境是一种诱因 猪舍建设技术(选址、猪场布局、猪舍类型)和环境工程设计(通风类型、粪便处理方法等)以及舍内设施的选择(料槽、饮水方式的选择、等)必须符合猪的正常行为。根据生理要求,尽量创造更适宜猪生长的小气候环境,避免因酷暑严寒、大风侵袭、粪便污染、空气浑浊、潮湿等因素造成的应激。 .分组时要小心 产地、体重、体质、性格、饮食等相似的猪进行群体饲养。每组猪的数量应根据猪舍设备、圈舍密度、饲养方式等因素确定。在自然温度、自然通风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每组生猪数量为1020头;在工厂化养猪条件下,每群生猪数量不应超过50头,同一群内个体猪之间的体重差异不宜过大。仔猪阶段,群内体重不应超过45公斤,架猪阶段,不应超过710公斤。分组后应保持猪群的稳定性。除因疾病、体重差异过大、体弱不能群养等原因调整外,不得随意改变。 .适宜饲养密度 猪的饲养密度应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并能合理利用猪圈面积。一般猪场3-4月龄育肥猪所需圈舍面积为0.6平方米,4-6月龄为0.8平方米,7-8月龄和9-10月龄分别为1和1.2平方米。但由于我国南北温差较大,圈养密度也应因地制宜。 .仔猪断尾是必要的 仔猪出生后的第二天,用钝头加热剪刀剪掉(烫)离尾根约1厘米处的尾巴,并涂上碘酊。此方法简单,不会引起出血或炎症,效果良好。仔猪断尾是控制咬尾的有效措施。 .其他管理人员也应该跟上。 饲养人员要固定,禁止无关人员来访,其他动物不得进入畜舍;育肥杂交仔猪去势不仅可以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而且可以防止咬尾现象的发生;剔除有咬尾习性的猪,及时挑出猪只,单栏隔离饲养。也可以肌肉注射镇静剂;及时隔离被咬伤的猪,并用0.1%高锰酸钾清洗消毒,并涂抹碘酊,防止化脓和感染;治疗叮咬如果情况严重,也可以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根据环境条件、寄生虫种类和发育规律,饲养的猪必须定期驱虫,防止寄生虫引起咬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