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气温对于养猪场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养猪户都知道,天气寒冷时,猪更容易生病。降低温度更容易引起猪的呼吸道疾病、腹泻、口蹄疫、蓝耳病等,所以一定要注意猪舍温度,做好防范。 有一种疾病在低温下更容易发生,并且很难与口蹄疫区分。常被误认为是口蹄疫,其实是猪水泡病。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猪水疱病,如何预防和治疗,以及如何与口蹄疫鉴别。 原因 猪水疱病又称猪传染性水疱病,是由肠道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母猪蹄、口、鼻及乳头周围出现水疱为特征。 图片来源:规模化养猪场疾病信号监测、诊疗辩证综合图谱 猪水疱病潜伏期的生猪、病猪及其产品是主要传染源。与感染猪水泡病病毒的猪混合的牛、羊的口腔、乳汁、粪便中可分离到猪水泡病毒,但它们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猪的小割伤或擦伤可能是主要感染途径,其次是胃肠道感染。受感染的母猪可能通过胎盘将疾病传播给仔猪。 实际病例中,大多数猪水疱病与饲喂受污染的食物(如泔水、洗肉水等)、接触受污染的场地和运输车辆,或引入病猪有关。猪水疱病的暴发无明显季节性,一般以寒冷季节多发。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猪均易感染,但水疱病发病率较低。 症状 猪水疱病潜伏期为2-6天,接触感染潜伏期为4-6天,饲喂带病猪肉产品潜伏期为2天。 首先观察到的是猪群中个别猪的跛行。在坚硬的地面上行走时更为明显,人们行走时常常弓背,有疼痛反应,或躺在地上。猪越大,越明显,体温一般升高2-4。 损伤一般发生在蹄冠和蹄叉之间,可发生在单蹄或多蹄上。皮肤上出现水疱、溃疡,可延伸至蹄底,有时蹄壳松动甚至脱落。鼻子、口腔上皮、舌头和乳头上也可能出现水泡和继发性溃疡。一般情况下,接触感染后经过2-4天的潜伏期后出现初发水疱。接触感染后2天内发病。病猪一般可在3周内恢复正常。 不同暴发地点发病率差异较大,有的不超过10%,有的达到100%。死亡率一般很低,但哺乳母猪的实验性感染导致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有临床症状的感染猪以及与其接触的疾病可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这种抗体可持续至少4个月。 预防 1、禁止用未煮沸的泔水喂猪,选择营养丰富的全价饲料,自己配制饲料时要注意营养均衡。良好的饲料是猪保持正常抵抗力的基本要求。营养均衡的饲料还会防止猪因微量元素不足而出现咬伤、异食癖等现象; 2. 接种疫苗。采用猪水泡病肾细胞传播弱毒疫苗进行疫苗接种和预防。无论是大肥猪还是小肥猪,均可在大腿深处肌肉注射2毫升。注射后3-5天就会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 3.减轻猪的应激。循环运输时环境必须清洁卫生,温度、湿度适宜。应激会导致猪的抵抗力迅速下降,大大增加患各种疾病的风险; 4、减少对猪的伤害。地面应适度光滑。太粗糙的水泥地面会增加猪蹄受损的可能性。经常检查圈舍,消除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容易造成猪只受伤或划伤的铁钉。 对待 应立即隔离感染猪并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 联合全身治疗可采用黄芪多糖、板蓝根等抗病毒中药联合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钠等抗生素,每日一次,连用3-5天,可取得良好的恢复效果。 局部治疗可选择20%碘甘油、1%甲基紫溶液或5%碘酊溶液,冲洗患处,然后服用金霉素、紫草、阿莫西林、凡士林等,涂自制药膏,每日两次连用3-7天,可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对于恶性病例除了上述治疗外,还需要强心、补充营养,这样可以促进病猪的康复。 与手足口病鉴别 猪水疱病的特点是流行性强、发病率高,以蹄、口、鼻、腹部、乳头周围的皮肤和粘膜出现水疱为特征。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为2-4天。体温变化、蹄部和口腔病变等与手足口病相似。此外,少数猪还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如向前冲、原地转圈、用鼻子蹭门栏、咬器具等。眼球运动,有时强直性痉挛。 但口蹄疫可引起仔猪急性胃肠炎、心肌炎,急性衰竭而死亡,病死率较高。成年猪的蹄、口腔粘膜、鼻子、皮肤和乳房周围可出现水疱或溃疡,病死率较低。 图片来源:规模化养猪场疾病信号监测、诊疗辩证综合图谱 从经济角度来看,猪水泡病一般对猪的育肥计划影响较小。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口蹄疫高,恢复速度也比口蹄疫快。通过观察可以做出鉴别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口蹄疫疫苗比水疱病疫苗更为重要,因此养猪户一般在每年10月对所有生猪进行口蹄疫疫苗免疫。 摘要:猪口蹄疫和猪水疱病都是病毒性疾病,临床症状非常相似,因此治疗方法也非常相似。治疗时使用抗病毒中药和抗生素消除发热等全身症状。破溃部位要及时清洗消毒,对仔猪要加强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