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运营的规模化养猪场85%的工作是重复性的。所有重复性工作都应该基于流程。所有基于流程的工作都可以标准化。所有标准化工作都是员工可以学习的。员工能学的工作,就是员工能做好的工作。养猪场要想实现长期稳定的提升,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流程、标准和人才体系。没有其他办法。 1 常规介绍计算方法及问题 如果您计划将后备母猪引入一个可容纳1,000 头猪的新养猪场,您会怎么做?你可能认为这很简单。首先设定国债利用率目标。如果利用率为85%,则引入后备母猪数量=1000/0.85,1176头,则1176/5=235头,每个月捕获一批,连续5批,每批235头,即它。 可能大多数养猪场都是这样做的,经典教科书上也是这么教的,但实践中我越来越感觉,如果这样做的话,后备母猪的利用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为了完成每周的配种任务,甚至一些体弱到无法配种的后备母猪也参与配种。结果,头胎母猪的淘汰率往往很高,大多数养猪场出现所谓的“二胎综合症”。 这样设计介绍计划有什么问题吗?我认为错误在于,从一开始设计和引进后备母猪时就没有“储备库”的概念。于是,每周完成配种目标都“捉襟见肘”。我一直希望后备母猪能够按预期每周产下53 头后备母猪。当母猪发情时,一旦后备母猪在某一周内没有达到理想的发情状态,就只能通过激素进行紧急调整,甚至可能会出现强制配种的情况。 2 新引入方法的计算 对于一个拥有1000头基础母猪的新建猪场,我们应该设定以下基本目标: 后备母猪首次交配的最佳日龄为225至240天,为期两周。因此,正确的引种方式应是前4周引种总数的13.8%(即第一个月引种占基础母猪的55%),后十二周引种占5%(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假设引入20 周龄母猪。后备母猪必须在引入后12 周配种。母猪的年产仔数设定为2.35,则2.35每年应产仔1000=2350窝;每周应产仔2350/52=45窝,按照85%配种产仔率计算,每周应配种母猪53头,采用传统的计算方法,我们得到每月引进的母猪数量为235头,如果划分为周母猪数量则为235/(52/12)=54头,想要达到每周配种53头的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 再比如,要想实现全进、全出、均衡生产,就必须从每周均衡配种开始。如果我们想要达到每周发情和配种的后备母猪60 头怎么办?母猪的平均发情周期为21天。公猪正常诱导后备母猪的发情率为90%。也就是说,同一时期的100头后备母猪,理论上每天会发情4.3次。那一周呢?即74.3=30个头。如果同时有200头母猪,一周内就有60头备用母猪。这样,从配种一开始,你就始终有权选择谁参与配种,以及哪些母猪可以推迟配种。一切都是你说了算,你始终保持主动,而不是像前面所说的那样被动。 规模化养猪场要想实现均衡生产,必须从养殖开始。新农场必须从设计后备母猪的引进数量开始。就像我们玩湖北斗地主(扑克游戏)一样,你随时都可以抢到。有一副好牌,但你还不知道怎么玩?这样一来,从一开始就可以完美的执行每周的饲养任务,而且饲养动物的数量只有1152只,看起来比原来的1176只少了24只,但是完成饲养任务会容易很多。这就是鎏金“水库”的美妙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