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镇每年出栏生猪10万多头。农民筹集200万元用于治理污染。天门是湖北省畜牧业大市。生猪出栏量连续三年突破百万头。连续七年荣获全国生猪调运县(市)称号。 )标题。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托石镇是天门市最大的养殖镇之一,有42个行政村。一度有农民一千多人,年产猪十万多头。然而,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危害。沱市镇管辖范围内的天门河、双河(南河、龙井河)污染严重,水质为第五类。天门市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通过堵、建、拆、清、疏等方式,综合治理辖区内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7月17日,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天门,实地探访当地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治理情况。在驼石镇双河村四组,52岁的邓年官和工人正在调试自家养猪场新安装的污染治理设备。看到记者,老邓主动聊天:“现在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臭味、污水都没有了,等升级完成后,我养猪场旁边的环境会更好!” 三级沉淀池(图片来自网络)邓念观的养猪场位于双河流域禁区。按照要求,他的养猪场不需要关闭和拆除,但需要改造升级。邓念观拿出全部积蓄,贷款,共投资200万元,在自己的养猪场修建了三级沉淀池,并将管道与新建的异位发酵床连接起来。这样,今后猪粪不仅不会被排放,而且可以变废为宝。邓念观说:“这个异位发酵床可以将干猪粪通过发酵变成有机肥,为周边种植户提供肥料。目前基础设施和设备安装已经完成,预计月底投入使用”。发酵床(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高温难耐,邓念观并没有抱怨疲劳和炎热。他和工人们辛苦了。 “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了周边村民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如果我们继续像以前一样污染周边环境,赚再多的钱有什么用呢?”邓念观说道。在邓年观养猪场的猪舍后面,记者看到了新建的三级沉淀池。为了防止雨水混入污水,整个猪场都安装了雨污分流设施。三级沉淀池将干粪和湿粪分离后,湿粪通过管网进入不远处的农牧综合收集储罐。湿粪经过稀释后通过管网供应给当地新惠峪蔬菜专业合作社,提供灌溉。 “肥水”。随后,记者一行来到邓绍辉的养猪场。邓绍辉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曾在外地打工,两年前回到家乡接管了一家养猪场。 “农场升级之前,我们这里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现在环境好多了。你看,我用一个废弃的沉淀池种了莲花,还在里面养了鱼,把我家门口当成了家门口。”家更美丽了。是的。”邓绍辉说。邓绍辉带领记者参观。与印象中的养猪场相比,邓绍辉的养猪场几乎没有蚊子、苍蝇。除了猪舍附近能闻到轻微的臭味外,其他地方的空气都是新鲜的。养猪场的污水也全部收集到新建的三级沉淀池中,定期由村里配备的小罐车拖走。除了对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外,驼石镇去年还对禁止养殖区域的养殖户进行了关闭和拆除。该镇副镇长张雄说:“去年2月至6月,我们关闭了天门河流域59个养殖场,9月份又拆除了双河流域禁区75个养殖场。”停产的农民接下来的生活如何?张雄说,像我们之前看到的新惠宇蔬菜合作社一样,很多农民加入进来,开始从事绿色农业,主要种植土豆、白菜、红薯等。在拦截污水的同时,驼石镇还开展了绿色农业。对各村沟渠进行疏浚施工,疏浚长度达到26公里。污水被截流,沟渠变得更宽,臭沟里的水也变得更清澈……记者来到南河大桥桥头,眺望南河上下游。原来的五类水已经变得清澈很多。水里不时可见小鱼在游动,河两岸鲜花绿草茂盛。张雄说:“相信再过几年,这里的水质会更好,风景会更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