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虫感染显着影响猪的健康状况、生长性能和动物福利。即使在分批分娩、全进全出管理和生物安全水平较高的室内牛群中,寄生虫感染仍然很常见。 驱虫策略总结: 育肥猪:从10周龄开始每六周驱虫一次 后备猪:进群后每六周驱虫一次 母猪和公猪:每三个月驱虫一次 本文以蛔虫为例,分析养猪场蠕虫感染防治的原则和策略。在世界范围内,蛔虫是对养猪生产影响最大的线虫。蛔虫之所以能显着影响猪场的各项生产参数和盈利能力,在于其生命周期的典型特征。因此,要成功实施驱虫策略,有必要了解蛔虫独特而复杂的生命周期。 蛔虫感染悖论 蛔虫的成虫阶段一般在农场观察不到,但在屠宰或尸检时经常可见。蛔虫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往往不明确或不典型。而且,即使猪感染大量蛔虫,其临床上仍然可以表现出健康状态。 成虫长30-40厘米,雌性每天可产卵20万个。这种大规模、间歇性的排卵模式会迅速增加猪舍环境的感染压力。而且一般的清洁消毒方法并不能完全消除粪便中的虫卵。卵有厚厚的粘壳保护,可在周围环境中存活5年以上。 为了使虫卵具有感染性,它们需要在环境中发育一段时间。此阶段的发育主要取决于环境的湿度和温度。环境温度低于15时,虫卵发育停滞,但在30时,最快14天以内即可发育成感染性卵(二期幼虫继续发育成感染性卵)。这可能解释了屠宰场猪肝白斑病变的季节性差异,这些白斑病变往往出现在夏末和秋季。 粪便卵计数(每克粪便中的卵数)是一种常见的诊断方法,但不容易正确解释。但动物对移动幼虫的免疫力的建立将提供相反的诊断证据。这种悖论进一步加剧了猪的生产性能损失和健康问题,其程度超出了乍一看的预期。因此,鸡蛋计数并不是衡量蠕虫感染总暴露程度的有价值的工具。 猪摄入感染性虫卵后,它们在盲肠和上结肠中孵化成第三期幼虫,然后开始迁徙。不超过1-2天,幼虫即可通过血液循环移行至肝脏。随后的肝炎和淋巴细胞浸润会导致肝脏出现白斑(也称为乳斑)。有时,屠宰场中多达20-30% 的猪有这些典型的白斑。然而,屠宰时肝脏上发现的白斑和小肠中发现的成虫并不总是报告给农场管理层。 屠宰时观察到的肝脏上的白点是蛔虫感染的明确证据,因此可以用作诊断工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白斑很快就会消失,并在幼虫最终迁徙后不久愈合。观察白斑仅表明幼虫在过去5-6 周内的迁移情况,但不能很好地评估猪群中的总感染压力。屠宰时没有观察到白斑,并不能排除这些猪过去可能受到高度感染的可能性。这些猪可能很早就被感染,但在被屠宰时已经康复。因此,没有白点通常是假阴性结果。因此,如果以肝脏白斑作为鉴别蛔虫感染的工具,则很容易低估蛔虫感染的患病率。 感染后四到五天,幼虫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幼虫迁移造成的组织损伤将使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有机可乘。蛔虫感染是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处理猪的慢性呼吸道感染(例如肺炎支原体或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时应考虑到蛔虫感染。范围。 幼虫移入肺部引起猪频繁咳嗽,然后(第三期幼虫在肺部发育为第四期幼虫)幼虫被携带至咽部被猪吞食。摄入后两周内即可在小肠中发现蠕虫的幼虫阶段。并非所有幼虫都会在肠道中发育成成虫。感染后14至21天,机体通过增加肠道蠕动、促进肠道排空,从小肠清除大量幼虫。 然而,更成熟的幼虫可以抵抗这种排出机制,在肠道中成功发育成成虫,并再次开始繁殖。肠道中蛔虫幼虫和成虫的存在也被认为是回肠炎和猪痢疾等重要肠道疾病的诱发因素。 从摄入感染性虫卵到重新排出新虫卵的总时间间隔为6 周。这个间隔是制定驱虫策略的基础。育肥后可以进行血清学检测,以确定猪在整个育肥期间接触蛔虫的程度。 驱虫的好处 蠕虫控制是农场管理计划的一部分,有助于实现最佳的牛群整体健康状况。成功的驱虫策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FCR。此外,它还带来了更高的日均增重,加快了批次周转速度,使养猪场能够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生猪出售给屠宰场。在产业链下游,成功的驱虫策略也使得更多的猪胴体被分类为更高的肉类等级,从而带来附加值。成功的驱虫策略还可以降低抗菌治疗的频率和成本。对比驱虫策略前后的生产数据可以发现,生猪死亡率和扑杀率均有所下降。此外,蛔虫感染会降低猪对其他病原体的免疫反应,降低疫苗功效。 图。1。接种肺炎支原体疫苗2-8周猪血清抗体血清转换率 图2.猪受到肺炎支原体攻击后肺部病变的百分比。对照组和蛔虫感染组均未接种支原体疫苗 该试验研究了猪在蛔虫感染的情况下对肺炎支原体疫苗的免疫反应,随后进行了肺炎支原体激发试验。结果发现,接种肺炎支原体疫苗后第三周,蛔虫感染使血清转化率降低了67%(图1)。当受到肺炎支原体攻击时,第四组(疫苗接种+蛔虫感染)猪的肺部病变严重程度是第三组(疫苗接种,无蛔虫感染)猪的三倍(图2)。 据估计,成功的驱虫策略的经济效益为每头育肥猪9 欧元。 策略性驱虫 只有不断重复每批次的驱虫策略,才能降低环境中的感染压力。只有使用抑制所有不同阶段蛔虫(虫卵、肝脏和肺中的幼虫以及肠道中的成虫)的药物才能达到最佳驱虫效果。芬苯达唑就是这样一种药物,5mg/kg的剂量可以作用于所有阶段的蠕虫。育肥猪可以每六周用芬苯达唑驱虫一次。如果在连续的育肥周期中继续使用,可以确保获得最佳效果。 驱虫治疗之间的时间间隔取决于所用药物的效力谱。其他一些药物不能阻止感染的所有阶段,因此,应该更频繁地给予治疗。母猪的情况与育肥猪的情况不同,因为母猪在感染后会产生部分免疫力。因此,建议母猪的治疗间隔为三个月。对母猪进行驱虫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产房内鸡蛋的水平传播,这种做法也降低了育肥猪群的感染水平。 产品剂型的重要性 1. 微粒剂型 大多数驱虫预混剂和口服颗粒剂通常配制为标准粉末,其中活性成分简单地与乳糖等载体混合。 Pigfen 40mg/g 芬苯达唑在这方面是不同且独特的,因为其活性物质被封装在更大且更均匀的微粒中(图3) 图3. 芬苯达唑微粒 微粉化芬苯达唑还有其他好处: 饲料中更好的均匀性可确保所有猪每天都能获得所需的准确剂量,从而确保功效。 低含量的粉尘成分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残留和交叉污染的风险,确保饲料合规性。 它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可以使用自动给药装置轻松给药。 更好的稳定性,颗粒饲料和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已得到验证 2. 纳米悬浮液 在自然界中,苯并咪唑类药物如芬苯达唑和氟苯达唑的水溶性较差。芬苯达唑口服混悬剂采用独特的纳米混悬剂技术研制而成,使饮用水给药更加方便。与其他混悬剂或乳剂相比,给药时间大大缩短。此外,饮用水中不会产生沉淀,确保了最大功效(图4)。 图4. 纳米混悬剂(左)与另一种含苯并咪唑产品(右)一起使用的效果。 综上所述 蠕虫感染普遍存在,对猪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有重大影响。其临床症状往往模糊且不典型。诊断蛔虫感染的悖论意味着应该正确解释诊断工具。 每六周驱虫一次是良好农场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每个农场的必修课。 Pigfen在饲料或饮用水中的总剂量为5毫克芬苯达唑/公斤体重,这确保了最佳功效、安全性和易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