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将来临。为了让员工和猪能够安全、快乐地度过这个最大的传统节日,养猪场通常都会提前准备好年货。鉴于物品每次进入猪场,疾病传播的风险都会增加,猪场需要做好物品风险控制。建议养猪场做好以下工作。 1、渠道安全是前提 1.不要在网络平台上购买商品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很多人首选的购物方式。但网购产品的产地、中转站、接触的人群、交通方式等都是不可控因素。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感染风险,都会增加猪场患病的风险。 随着春节临近,各类商品的网购数量也将与日俱增。对于养猪场来说,此时通过网络平台采购并不是明智之举。 网购养猪场风险过高 2、不购买疫区物品 对于发生非洲猪瘟的地区,应关注生猪养殖场所在地区(县、市)是否符合农业农村部规定的解除非洲猪瘟封锁、恢复生产的要求。以官网公告为准(如下图)。猪场周边(10公里)42天(2个潜伏期)内无非洲猪瘟疫情,则具备消除疫情的条件。 猪场采购人员要做好风险控制:一方面,禁止采购疫区猪场所需物品;另一方面,禁止采购产地非疫区的物品。 3、不要从综合市场购买物品 一般来说,养猪场喜欢去综合市场采购物品,因为品种多,需要的东西都有,而且采购也比较方便。但从生物安全角度来看,大量人员和物品的频繁接触有利于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例如,卖猪肉的摊位可能靠近卖鱼和蔬菜的摊位,构成交叉生物安全风险。 因此,建议养猪场从专业市场采购,如菜市场、肉市场等。 猪肉和家禽混合在一起 4、采取集中采购、集中配送模式 由于猪场实行封闭式管理,采购物品时可以要求供应商送货上门,这样可以减少猪场采购人员的频率,有利于猪场疾病的防控。采购生活必需品时,建议养猪场遵循“就近购买”的原则。比如常见的大米、蔬菜、水果等物品可以长期从猪场周边定点购买,安全无忧。购买生产物品时,也可以要求店主安排专人送货,但进店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 5.尽量不要使用现金购买物品 香港城市大学研究显示,每张人民币平均含有17.8万个细菌,1元纸币上的细菌数量高达1800万个。春节期间,人们的购买力会大大增加,货币流通的速度也会加快。异地病毒或细菌可能会无意间被引入养猪场。 因此,猪场采购人员外出采购物品时尽量不要使用现金。 2.物品安全是核心 《非洲猪瘟的科学观点》(欧洲视频安全局杂志2010年)明确指出,非洲猪瘟病毒可以在培根中存活182天。另外,春节期间,我国南方地区普遍有吃腊肉或腊肉的习俗。如果不严格控制物品风险,一些高风险物品如猪肉制品(腊肉、香肠)、火腿、偶蹄类动物产品以及来自非疫区的物品等会趁机进入养猪场,灾难性的后果。 禁止猪肉产品带入养猪场 其次,养猪场应根据仓库容量规划春节期间物资采购量。建议养猪场一次采购2周所需的物资。如果购买金额太小,需要经常外出,风险太大;如果进货量过多,很容易造成物品在仓库内长期堆积,不利于物品的彻底消毒。 建议养猪场储备以下物品:生产类包括饲料、药品、疫苗、燃料(煤)和生产备用物品等;生活必需品包括食材、水果、饮料、零食、节日用品、燃料(气)等。 3.物品消毒是关键 在非洲猪瘟的背景下,加强进场物品的消毒非常重要。猪场可设置两级:一是猪场外的物品消毒室;二是猪场外的物品消毒室。另一个是门卫办公室的物品消毒室。物品进入场馆前,必须按照标准消毒程序通过两级消毒,否则将不被允许进入场馆。 第一级: 养猪场应在距大门1公里处设置标准物品消毒室。要求配备架子、消毒机(臭氧机、紫外线灯),并满足密封性好、单向流动的生物安全要求。进入这里的物品必须进行第一次消毒,消毒过程中任何人不得进出。 猪场外物品消毒室 第二级: 完成一级消毒后,猪场采购的物品进入门卫办公室的物品消毒室进行二级消毒。整个消毒过程由门卫监督,严格按照“物品检查、物品信息记录、物品分类摆放、外包装拆除、立体消毒(紫外线灯+臭氧)、及时消毒”的消毒流程进行。转移”。 从养猪场采购的药品拆包消毒 对于猪场采购的大宗物品(如饲料、生产设备等),一级消毒完成后,可转运至猪场仓库进行二级消毒(紫外线灯+臭氧联合消毒)。 4、安全储存是保证 1、食堂储藏室食材消毒 春节期间,养猪场通常会加餐奖励员工,必须采购大量食材。在储存过程中,对储存室内的原料进行充分消毒尤为关键。一方面,养猪场必须禁止非食堂工作人员进出厨房、储藏室,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另一方面,储藏间的食材需要分类并平放在货架上(必须打开包装袋),每天设定消毒时间(紫外线灯)。 对食堂储藏室食物进行消毒 2、仓库生产物品消毒 由于物品的采购来源和时间不同,以及收货时人员进出仓库频繁,仓库很容易成为猪场的污染点,需要定期消毒。仓库管理人员应每天设定消毒时间(紫外线灯)。每次消毒时间不少于1小时,夜间比较适宜。 概括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更好地打赢春节“战役”,养猪场需要安全备好“年货”。结合文中提到的项目风险管控四个环节,养猪户应尽快查找现场安全漏洞并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春节才不会成为“春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