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苗因素的影响 疫苗病毒抗原差异:口蹄疫可分为O型、A型、亚洲I型等7个血清型,血清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每种血清型都有许多亚型,同一类型内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变异可能导致抗原差异。因此,加强诊断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选择与当地流行血清型相对应的疫苗产品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I型口蹄疫在亚洲已趋于平静,但O型和A型口蹄疫却造成严重危害。而缅甸98毒株传入后对国家的危害尚未消退,A型毒株的危害又开始蔓延,使国内口蹄疫疫情变得更加复杂。根据当地疫情情况合理选择疫苗种类对于不同血清型口蹄疫的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疫苗的运输和储存:我国的口蹄疫疫苗均为灭活疫苗。灭活疫苗对温度相对敏感。储存温度、运输条件、储存温度和使用时间过长都会导致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甚至丧失。因此,需要在2-8的冷链中运输和保存疫苗,并且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冷冻灭活疫苗。 (2) 免疫程序和实施计划的影响 做好基础免疫:首先要考虑当地疫情情况,选择适合株型的疫苗产品。其次要考虑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以及中大型猪、后备猪和经产母猪的原始抗体水平。水平,确定合理的首次免疫时间、基本免疫次数和剂量。在可能发生流行病的地区,应注射同类型的口蹄疫疫苗。所有种畜应接种两次疫苗,间隔2-4周,然后每3-4个月接种一次。 保证免疫密度,提高群体抗体水平:在一个群体中,如果个体动物没有免疫力或者免疫后没有达到一定的保护水平,当遇到病毒入侵时,这个群体就会成为病毒感染的突破点。病毒数量进一步放大,传染性进一步增强(生物放大效应),打破感染与抗感染的平衡,导致该群体发病,发生局部流行病。 及时更新疫苗免疫方案:免疫效果与饲养管理、母源抗体、疫苗特性、免疫次数、接种动物的反应性等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在日常免疫效果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找到适合每个厂家的免疫方案。 (3)母源抗体的影响 母源抗体的被动免疫对于新生动物非常重要,但仔猪体内高水平母源抗体的存在可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同时,母猪接种后的免疫状态、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分泌量以及仔猪吸吮和吸收的初乳量等都会影响仔猪接种后的免疫力。因此,需要加强小动物抗体监测,根据母源抗体水平确定合理的首次免疫时间,并及时免疫,通过调整免疫方案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为尽量减少母源抗体对口蹄疫疫苗有效性的干扰,建议母源抗体水平高的仔猪首次接种推迟至50-60日龄,并加强免疫应间隔2-4周进行;而母源抗体水平较低的仔猪断奶后最好尽快进行首次免疫,并每隔2-4周进行加强免疫,以缩短免疫真空期。 (4) 免疫抑制的影响 接种疫苗的猪必须身体健康。如果猪体瘦弱、患病、体温高或食欲不振,应推迟注射,待身体恢复正常后再接种。这是因为有些疾病会引起免疫抑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免疫效果。蓝耳病、圆环病毒II型感染等疾病可能会引起猪口蹄疫的免疫抑制,甚至导致免疫失败。此外,免疫缺陷病和中毒病,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霉素、伏马菌素、赭曲霉毒素等,都对猪口蹄疫的免疫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5)其他可能因素的影响 维生素和许多其他营养素对牲畜的免疫力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维生素A、D、B、E及各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缺乏,会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反应。当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时,免疫反应会明显受到抑制,因此必须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 另外,猪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如果环境太冷、太热、太潮湿、通风不良,猪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猪对抗原的免疫反应下降,无法达到相应的免疫效果接种疫苗后,表现为抗体水平低。细胞免疫反应减弱。适当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可以减少和消除强毒感染的机会,让动物在接种疫苗后安全度过诱导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