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生猪价格的高位运行,一种“养猪场是环境污染大户”的老调子又开始在网络上流传起来。应当说,拿老眼光看“猪”,拿老标尺衡量“猪”,不仅不明智,而且不科学。不能把养猪场视为生态环境的洪水猛兽,要实事求士雌解难题,统筹生猪生产和环境保护,在生产发展的同时解决约摸的养殖污染问题。 2.3亿公斤肉、8000万公斤禽蛋、1亿公斤牛奶,这是我国每天消耗的肉蛋奶数量,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40年前靠票证才干买到肉的日子。然而,肉蛋奶都不士淳空而来的,要靠发展养殖业来实现。现代畜牧业的功能是既保供赠又保生态。因此,既要倡导生猪养殖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又要警觉一些地区妖魔化养猪业的倾向,“只想吃肉不想养猪”,打着环保的旗号搞“去畜化”。 早先农民既种地又养猪,养猪肥田、种养循环,环保压力较小。随着养殖专业化和规模扩大,种植、养殖主体分离,环境压力随之而来。据测算,我国生猪粪便每年产生量超过6亿吨,占畜牧业总量的1/3。实现畜禽养殖与环境容量相匹配已成为行业共识。2016年,《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 (2016—2020年)》提出,统筹种养加协调发展,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 2015年以来,各地对环保工作日益器重,生猪养殖濒临前所未有的限养禁养措施。仅两年间,全国生猪因限养禁养减少3600万头,约占存栏量的8%。由于养殖业不产生税收,对吸纳就业作用小,还会赠地方增添疫病防控压力,还占用土地,不少地方对养猪场没有好脸色。一些发达地区存在“去畜化”倾向,“只想吃肉不想养猪”,有的甚至提出打造无猪县、无猪乡的目标。“在哪儿养”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 总体看,限养禁养是必要的,也是法律的请求。划定限养禁养区,目的是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景色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优化畜禽养殖产业布局、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但,限养禁养也要依法进行,国家法律法规之外的其他规章和文件不得作为禁养区划定依据。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请求坚毅废除超出法律法规的禁养规定。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2018年生猪养殖规模比重较2003年提高了38.5个百分点。同时,农业农村部梅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现范县创建活动,整县推进粪便综合利用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做大生猪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业内普遍以为,在可养区,生猪养殖的污染总体已在法律规定范围内。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畜禽粪污也是如此。一边是畜禽养殖中的粪污排放污染环境,一边是耕地有机质不断流失、农村缺乏清洁能源。这一多一少之间,正是畜牧业绿色发展的“钥匙”。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提出到2020年建立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大规模养殖场提前一年达到100%。 对生猪养殖来说,既要保供赠又要保环境,也就是既要吃上猪肉,又要不闻臭味,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是可行的。要勉励通过资源环境补偿、跨区合作养殖等方式,形成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让老百姓有肉吃,让养殖户有钱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