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7攘①行新闻发布会,谈及进口猪肉与国产猪肉硕大成本差异问题,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价差较大是养殖成本不同造成的。他强调,大量进口猪肉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合适的,同时也是不可行的。下一步,农业部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国内生猪产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稳定生产和市场。 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叶贞琴、农业部畜牧业司马有祥司长、种植业管理司潘文博副司长出席发布会,介绍玉米结构调整与生猪生产形势有关情况,并归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有媒体提问称,2015年的1月到10月,中国的进口猪肉比去年同期增添了近30%,而且进口的均匀价是12.3元每公斤,相比同期国内22.8元的均价,在硕大的成本差异面前,对我国的猪肉生产有什么影响? 对此,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2011年开始,我国猪肉进口量增幅很大,但绝对量不大,去年冻猪肉进口不到80万吨,加上猪杂碎80多万吨,加起来160万吨左右。我国猪肉产量5487万吨,进口比例较低。 马有祥指出,关于猪肉进口的问题,有三个判断。 一是大量进口不必要,中国人吃肉没必要靠外国,因为中国已经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从2010年开始,我国猪肉产量向来在5000万吨以上,改革开放初国内猪肉产量是1000万吨左右,现在是5487万吨,上了4个千万吨台阶,中国有比较充沛的生产能力,也有尤其机灵的市场发展机制。这几年尽管有猪周期,但也正好说明我国的生产能力是足够的,要是供不应求,就没有猪周期了。 二是大量进口不合适。生猪产业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农民,近4000万户的养猪户,加上上游饲料工业,下游的屠宰、运销产业,产业链长,就业人口多,大量的进口替代国内猪肉是不合适的。 三是大量进口也是不可行的。现在世界猪肉贸易量700万吨左右,日本、韩国、墨西哥等稳定依赖进口的国家,每年进口量400多万吨,剩余的可进口的猪肉不超过300万吨,要是中国猪肉浮现大的缺口,进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目前国内外猪肉存在比较大的价差,这是养殖成本不同造成的。下一步,农业部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国内生猪产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稳定生产和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