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必须稳住耕地数量,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奖励和补偿,从而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仓廪实,天下安。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认为,粮食生产耕地是根本,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肯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这方面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反复思考,感到有一条必须明确,就是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2013年至2022年,连续10个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三农”工作,我国围绕抓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严格落实党中央要求,像保护大熊猫一样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为核心的耕地保护法治体系,民法典、刑法以及制定中的粮食法都强调了耕地保护问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2022年3月,新修改的种子法正式施行。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突破性品种选育、前沿育种技术研发……农业科技在泥土里生根,有力保障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为了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2021年,中央财政通过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200亿元补贴;2022年,中央财政分三批累计下达补贴资金400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的阐述,指明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要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粮食生产安全未来发展的新部署,算好粮食安全“三本账”,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我提议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耕地保护抓质抓量。我认为,稳住耕地数量,必须狠抓耕地保护硬措施,科学施策,遏制耕地“非农化”,避免耕地“非粮化”,落实耕地恢复系列措施,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粮食安全底线。确保耕地质量,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控化学肥料使用,重视农田污染查治,实现绿色生产、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耕地污染治理和质量提升。探索试点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压实地方责任。 第二,加大粮食科技攻关。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攻关力度,重点突破种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种业科技独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以种子革命引航中国农业现代化,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让粮食产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新科技、新理念支撑起丰收新希望。 第三,完善粮食生产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奖励和补偿,提升对其财政直接转移支付力度,将超级粮食主产县市与一般粮食生产大县加以区分,降低超级产粮大县粮食财务挂账利率,从中央分配给商品粮大省奖励中单独安排专项资金处理超级产粮大县粮食财务挂账本金,或豁免挂账,在安排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分配上,对超级产粮大县予以更多倾斜。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10年来,我国粮食产能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为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夯实了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