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的养殖技术一、养殖环境池塘要求:池塘最好选择在交通便利、阳光充足、水源干净、无污染源的地方。池塘的形状以长方形为主,长宽比为2∶1或3∶2,东西走向,这样的池形易管理,采光效果好。水深要达到2米以上,最深处要达到3米左右。鱼苗入池前要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每亩用量为75公斤,并每亩施入腐熟的有机肥1000公斤,全池泼洒。 水源:水源要求清洁无污染,无病原生物及工业废水等污染源。 放养密度:每亩可放鱼苗8000~10000尾,当年可养成规格为50~100克的鲫鱼,每亩产量可达2000公斤。 二、养殖品种选择适合当地养殖的鲫鱼品种进行养殖。一般养殖的鲫鱼品种有异育银鲫(也称异育江鲫)、方正银鲫(也称方正银鲫江团)及高背型和低背型的普通鲫(当地的土鲫)等优良品种。对普通鲫鱼的雌雄鉴别比较困难,在养殖上养殖的群体大多为雌性,所以养殖时一定要用雌性的鱼苗。 三、饲料管理鱼苗放养:在放养鱼苗前,要对池塘进行清整,做好清淤、晒塘工作,干塘清淤晒塘可杀死池底的致病菌、有害生物及杂草等,有利于改善水质条件和提高池塘生产力。每亩施用畜禽粪便或绿肥250公斤以上作基肥。基肥能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生物,补充池塘基础营养物质。同时选择晴天进行放养,减少鱼苗损伤。放养的鱼苗应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放养规格为10~15厘米的鱼苗1500~2000尾。鱼苗入池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可用3%~4%的食盐水浸浴鱼体5~10分钟。 四、疾病防治鲫鱼的抗病力强、耐长途运输,在运输和捕捞中不易受伤而感染疾病。但在人工养殖中由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及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影响而容易发生各种疾病。因此要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和观察水质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节。在天气变化大时也要谨慎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引发鱼病。在饲料中可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以防病促长。当发现鱼体患病时应及时请专业人员进行诊断治疗以免造成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