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宦宁 摄 本报记者 程宦宁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约改镇长江村的曲麻莱县牦牛良种繁育园区,一栋栋整齐的畜棚一字排开,牧工昂文彭措拿着牛鞭在空中挥舞,身旁的牦牛齐刷刷地朝着远处的草山奔去。 曲麻莱县牦牛良种繁育园区于2022年建设,总占地面积9.338公顷(140亩),投资2800万元,主要建有装配式畜棚、育种室、储草棚、堆粪棚、牧工房等。同时,园区配套200多公顷的饲草基地,采用半舍饲养殖模式,对母羊犊牛精准补饲。 牦牛奔向草山,原本“热闹”的牛棚瞬间变得十分安静,空气中弥漫着牛粪的味道。此时,牧工琼措拿着背篓开始在牛棚里捡拾牛粪,搬运饲草料。而昂文彭措已经赶着牛群消失在了视野中。 琼措和昂文彭措是夫妻,住在约改镇格前村。2022年9月,夫妻二人得知曲麻莱县牦牛良种繁育园区招聘牧工,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就来了。 琼措说:“我以前放过牧,知道放牧辛苦,每天不仅要早出晚归,还要操心好牦牛,要像照顾孩子一样把它们照顾好。” 有付出就有回报。夫妻二人辛勤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农牧局领导的肯定,也给他们带了一笔不少的收入。 琼措说:“过去,我们两口子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挖虫草和政府补贴,一年下来最多也就2万多元,现在我们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个月就有9000元了,而且在这里我们吃得好,住得也好。” 与昂文彭措和琼措二人一样,通过牦牛良种繁育园区享受到乡村振兴红利的牧民还有很多。 曲麻莱县农牧局局长惠晓明说:“我们的县级牦牛良种繁育园区由国有公司与村集体合作社、家庭牧场、养畜大户签订统一销售协议,高于市场价格集中收购,统一分级定价集中销售,扣除饲草、人工等成本,每头种牛多盈利1万元左右。种牛销售后,将利润的50%返还订单合作社和养殖户,剩余50%用于扩大再生产。截至目前,园区已对外销售牦牛467头,藏羊447只,销售额约1000万元。实现了168户牧户415人再分红231万元,带动脱贫户41户119人。” 曲麻莱县为实现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下足功夫,持续构建良种繁育和有机农畜产品“双轮驱动”,野牦牛和扎什加羊“双星定位”,牦牛良种繁育园区和绿色有机畜产品园区齐头并进,全链有机认证和牲畜全程可追溯“两全其美”发展格局。大力培育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持续开展出栏奖补,搭建统一销售平台,组织线上线下直销,不断提升曲麻莱在全省畜牧产业中的地位,让世界牦牛种源地核心区品牌更响、牧民更富。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