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度 适当的温度是育雏成败的关键。雏鸡对温度的要求是:第1周33-35℃,第2周30-33℃,以后每周下降2℃左右,直到降低至18-20℃为止。温度正常时,雏鸡精神活泼,食欲良好,饮水适度,羽毛光滑整齐,睡眠安静,睡姿伸展舒适。温度高时,雏鸡远离热源,张口喘气,食欲不好,大量饮水。温度低时,雏鸡密集在一起或靠近热源。育雏温度的控制必须平稳,忌忽高忽低,温度变化幅度较大时,易使雏鸡感染疾病。雏鸡各周龄对温度的要求参考表5-3. 表5-3雏鸡各周龄对温度的要求 1、掌握温度的原则 初期宜高,后期宜低;小群宜高,大群宜低;弱雏宜高,强雏宜低;雨天宜高,晴天宜低;夜间宜高,白天宜低。 2、温度表悬挂的位置和刻度必须准确 温度表使用前必须核对准确,悬挂在雏鸡背部上方3-5厘米,过高或过低都不能准确反映舍内温度;温度表分布要均匀,不能只悬挂在取暖炉附近。 3、看鸡施温 即通过观察雏鸡的表现,正确控制育雏温度。不同品种和批次的雏鸡,对温度的要求不一样,同一品种,体质差的要求温度偏高,所以要做到“看鸡施温”。具体方法如下。 (1)温度适宜。雏鸡活泼好动,食欲旺盛,饮水适量,粪便正常,睡觉分布均匀,身体舒展 (2)温度过高。雏鸡远离热源,两翅张开,伸颈张开喘气,饮水频繁。 (3)温度过低。雏鸡相互拥挤、扎堆,多数靠近热源,无食欲、更无饮欲,经常发生尖叫声。 (二)湿度 一般情况下,鸡对相对湿度的要求不如温度那样严格。育雏舍适宜的相对湿度为: 1-10日龄为60%-70%, 10日龄以后为50%~60%。湿度过大,雏鸡易患痢疾病、球虫病和曲霉菌病; 湿度过小,雏鸡易脱水,生长发育缓慢。育雏前期育雏舍温度高、环境相对干燥,应适当提高湿度,可适当洒水,用水盆供湿或炉子上放水盘蒸发水汽。育雏后期随着雏鸡长大,呼吸和排粪量相对增加,室内易潮湿,应注意通风换气,及时更换垫料。 (三)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直接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和育雏设施的利用率。密度过大,鸡群拥挤,吃食不均,雏鸡生长缓慢,发育不整齐,易感染疾病和发生啄癖,增加雏鸡死亡;密度过小,房舍和设备不能充分利用,造成浪费。雏鸡的饲养密度可参考表5-4 表5-4雏鸡的饲养密度 (四)光照 光照对雏鸡的采食、饮水、运动、健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雏鸡的生长发育和以后的生产性能,雏鸡培育应制定正常的光照程序。0-3日龄内要昼夜补充光照, 4-7日龄光照时间为19-20小时, 8-20日龄光照时间为15~19小时, 20日龄后可不补充光照,每天光照时间应控制在8-10小时。光照强度以每13平方米离地面1.5米处安装一盏40瓦灯泡为宜。光照强度前期宜强,后期宜弱,前期光照强可促进雏鸡的采食、饮水、运动等。 (五)通风换气 鸡比其他家畜的体温高,呼吸快,代谢机能旺盛,单位体重排出的二氧化碳比大家畜高2倍以上。此外,由于育雏室温度高,粪便和垫料分解产生大量的氨和硫化氢有害气体,如不注意通风换气,将严重影响雏鸡的健康,以致造成死亡。因此,必须在保温的前提下,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及时排出室内污浊的气体,换进新鲜空气。室内空气的新鲜程度,以进入育锥室内不感到有闷气和刺鼻、眼的氨与硫化氢的气味为宜。一般育雏室应设专门换气孔或气窗,必要时敞开窗户交换新鲜空气,但注意勿使外来风直接吹到雏鸡,防止鸡群感冒。通风与保温是一对矛盾尤其冬季育雏,有些养殖场户重保温轻通风,把鸡舍搞得密不透风。当育雏舍通风不良时,氨气浓度升高,使鸡的抵抗力减弱,常会诱发呼吸道疾病,降低饲料转化率,影响生长发育。第1周雏鸡排泄较少,以保温为主,适当打开天窗即可。第2周以后雏鸡呼吸量和排粪量逐渐增多,需适当加大通风量,通风应安排在中午温度高时进行,通风之前将室温提高2-3℃,通风时注意不要形成“贼风”和“穿堂风”,以减少对雏鸡的刺激和危害。 (六)环境卫生 雏鸡躯体小,抗病力差,饲养密集,一旦感染疾病,易于传播,难以控制。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育雏开始前,制定好严密的消毒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要使雏鸡健康成长,除了特定的预防外,搞好环境卫生是雏鸡保健的关键,室内环境要经常打扫,保持干燥,通风良好,及时清除粪便,更换垫草,减少噪声和惊吓,外人不得随意进入育雏室,不要喂变质发酵的酸败饲料,以减少肠胃疾病的发生。鸡舍出入口要设消毒池,以保证进出鸡舍严格消毒,预防鸡群疫病的发生。每天把育雏舍清扫干净,并带鸡喷雾消毒。用具要勤洗,并定期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