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禽畜养殖规模的扩大,粪便排泄物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公众的关注。特别是这些排泄废物、土壤肥沃化、水源和空气污染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正视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的根源,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建议。文章首先进行讨论,提供知识点供参考和参考。 1、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1.1 农户粪便处理责任意识淡薄。近年来,随着禽畜养殖规模的扩大,粪便污染量有所增加。然而,很少有养殖主意识到粪便处理的重要性。粪便污染处理缺乏科学管理。重养殖轻污染治理的现象突出。环境污染治理和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尚未实现。 1.2养殖工作未按照环保标准实施,以实现养殖效益高回报。许多养殖业主受利益驱动,单方面扩大养殖规模,而忽视环保评估。更多资金用于养殖生产,同时投入污染治理设施和设备。少,给废物管理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1.3养殖场选址、布局不科学、不合理。养殖场选址、布局不科学,粪便收集和管理困难。一些地区饲养过于集中,无形中增加了粪便管理的难度。同时,养殖场内各区域布局不合理,有的建在流域、人口密集区、城郊地区等,对环境污染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1.4 粪便处理措施过于简单。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养殖主无能为力,只能修建一些小型沼气池、化粪池等处理设施。污水经简单处理后直接外排,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粪便中含有硫化氢、氨气等具有强烈臭味的有毒气体,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如果畜禽粪便排入农田,超过农田吸收限度,土壤就会板结,在一定时间内无法种植农作物,降低土壤的重复利用性。 2、畜禽养殖粪便污染治理措施2.1 优化区域布局,划定“三区”管理,弘扬生态养殖发展思路,做好“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划分和布局”和“适宜养殖区域”。禁止养殖区—— 以水库、风景区、森林公园、城市居民区、植物园等为中心,以直线距离500m划分为禁止养殖区。其中,所有已建养殖场必须关闭或搬迁。限制养殖区—— 国道、铁路、高速公路等两侧延伸500m范围划为限制养殖区。对限制养殖区域的养殖场进行常规标准化改造,落实各项污染治理任务,实现污染源零排放。适宜培育区域—— 上述以外的区域也可设为适宜培育区域。上述养殖场的标准化布局是做好粪便处理的前提。 2.2科学选址和建设,做好“环评”建设。选址和建设合理,内部布局科学。出于环境保护的原则,施工地点应远离居民区,并保证在空旷地带。场地建设应面向阳光、水源充足、背风处。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工地施工、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并能保证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保护。场地建设同时进行环评,实行无公害生产,严格执行场地环境保护制度。同时,适当的配置和养殖规模可以实现农田可吸收粪便。 2.3推进标准化管理,减少污染源排放,推进禽畜养殖标准化管理,严格规范生产区、生活区、管理区建设。 现场产生的粪便、尿液等排泄物应与干湿、雨污分开。有条件的可引入干湿分离器对粪便和尿液进行处理。或者,可以在养殖场部署干湿分离的自动化粪便清理系统,确保粪便的有效处理,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水污染的影响。 2.4推进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循环模式。据统计,国内禽畜养殖每年排放粪便38亿吨,其中含有大量氮、磷等,而且很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直接排放。我国植物对有机肥料的需求迫切。如果所有动物粪便和尿液排泄物都得到充分利用,可以满足植物对有机肥料40%的需求。因此,要以种植业为依托,以有机肥、沼气为纽带,以实施生态农业项目为契机,积极引导畜禽养殖业主和种植户建立紧密结合、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方法,通过肥料和能源利用方法,实现该地区的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 2.5明确治理主体,加强治理投入,明确粪污污染治理主体责任,做到“谁污染、谁治理”,明确粪污污染治理责任主体意识,逐步形成政府主体、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积极运作的污染治理新模式,实现粪便生态消纳、有机肥源可持续增长等长效发展机制。 2.6开发新型粪便处理工艺,确保污染零排放。创新粪便处理新工艺,积极推进生物肥料研发,逐步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现污染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作为一个宝,我们可以实现养殖粪便的零排放、零污染。三、经验与总结一系列禽畜养殖鼓励政策的颁布实施,使当地禽畜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却跟不上发展规模的要求。问题体现在:农民粪便处理责任意识淡薄;养殖工作不按照环境保护标准进行;养殖场选址、布局不科学、不合理;粪便处理措施过于简单等,严重制约了禽畜养殖业的进步。妥善处理粪便污染,笔者认为,必须强制执行,明确粪便污染治理主体责任,做到“谁污染,谁治理”,明确粪便污染治理责任主体的意识。同时,规范选址布局,弘扬生态养殖发展思路,做好“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适宜养殖区”的划分和布局。规范现场管理,推进生产区、生活区、管理区标准化。同时,探索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循环模式,开发粪便处理新技术,确保污染零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