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生物安全是猪场内部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房内部生物安全的核心在于关注并做好产床局部生物安全。减少人员、物资进出产床的次数,可以有效提高产床的生物安全水平,减少病原微生物进入产床并扩散。严格控制和减少物资和人员进出产床的次数,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产房传染病的暴发。 前言 我国爆发非洲猪瘟后,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当前我国养猪业的首要任务是养好生猪,增加商品生猪出栏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猪肉及相关产品的需求。由于非洲猪瘟尚无有效的商品化疫苗,目前主要的防治方法是综合防治。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养好猪,良好的生物安全是关键。为加强大环境的生物安全工作,各养殖小区、养殖场除了在各出入口设置消毒隔离设施外,还在养猪场周围修建了围栏或物理围墙屏障。除了拒绝外人探访外,还要严格控制人员和物资的进出。因此,养猪场成了当地乡镇的“禁区”。但这只是猪场生物安全工作的一部分。在做好周边生物安全的同时,也要做好猪场内部的生物安全。即使外围生物安全防控丧失,出现内部疾病,也能将疾病控制在最低限度。范围内,尽量减少损失。猪场内部也存在一些“禁区”,产房内的产床就是其中之一。产床是仔猪的出生地,它们在这里度过一生中最脆弱的阶段。产床就像人类婴儿的摇篮。做好产床生物安全工作,可以有效控制猪流行性腹泻等传染病在栏内的传播。产床生物安全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仔猪断奶成活率,间接影响商品猪出栏数。 1.需要进出产床的工作 在现行产房饲养管理方式下,产床经过清洗、消毒、冲洗、烘干后等待母猪进入。母猪在分娩前大约一周进入产床。在进入产床之前,母猪一般要经过清洁和体表消毒过程。大多数养猪场都会在妊娠栏(也有大型猪栏)或专门建造的清洁室中进行这项工作。如果进入产房进行保洁,工作人员就会进入产床进行操作。也有一些养猪场在母猪转入栏时不进行清洗。他们在分娩前进入产房或对母猪的乳房和生殖器进行局部清洁和消毒。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也会进入产床。母猪进入产床后,工作人员会对母猪进行日常饲养和清洁工作。如果食槽里剩余的饲料和水过多,工作人员会进行清理。通常情况下,清洗料槽不需要进入产床,因为大多数猪场产房的料槽都是可以拆卸和翻转的。但对于一些料槽固定或栏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工作人员需要进入产床。床正在清理。清理产床上粪便的工作一般不需要人员进入,但需要刮或扫粪便的工具进入。产仔阶段,如果母猪产床顺利,工作人员无需进入产床。但如果母猪难产,工作人员就需要进入产床进行助产操作。有的公司会要求助产士在哺乳前挤压母猪的乳头,排出乳头内的污垢,并测试乳头功能是否正常,这就需要进入产床。在产后护理比较细致的养猪场,对于产下大量仔猪的母猪,工作人员会对仔猪进行寄养、乳头的分配和定位。这时,还需要进入产床对仔猪进行调整。如果仔猪夜间需要保暖,在设备较旧的养猪场,需要调节和开关保温灯(板),有时还需要进入产床。仔猪吃完初乳后,国内大部分养猪场都会对仔猪进行剪牙、断尾等手术,有时还会对仔猪进行去势手术。这项工作需要捕捉仔猪并单独固定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工作人员需要进入产床围捕仔猪。除上述情况外,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下,母猪的注射、输液,以及仔猪的免疫等,都需要在产床上完成。 2、需要进出产床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进入产床会直接或间接造成一系列问题,首先是生物安全问题。反复且频繁地进出产床大大增加了将产床外的病原体带入产床的可能性。由于哺乳仔猪抵抗病原菌侵袭的能力有限,尤其是从出生到第一个喂养期,在吃初乳的这个特殊时期,极有可能感染病原性疾病。此外,当母猪泌乳不足或母源抗体减少时,也容易因营养不良、抗体水平降低而发生感染。另一方面,反复、频繁地进出产床会加速病原体的传播,导致疾病在整个栏内迅速传播。严重时,整个猪场可能被感染,或蔓延至猪场外。其次,它会给仔猪和母猪带来压力。由于现有产床空间有限,小于生猪所需的安全距离,当人进入产床时,母猪和仔猪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任何轻微的动作和噪音都会干扰母猪和小猪。这种人为的扰动会导致仔猪四处逃窜,还会诱发仔猪蹄、四肢扭伤和体表擦伤。惊扰母猪会导致母猪突然站起来,并可能直接踢或踩踏仔猪。人工干扰应激还会诱发敏感仔猪和母猪体内激素水平升高,导致抵抗力或泌乳量下降,进一步增加疾病感染的风险。除了上述问题和隐患外,频繁进出、攀爬产床也增加了工作人员被母猪踩踏、咬伤,以及跌倒、碰撞、扭伤等安全风险,也增加了母猪的安全风险。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对工作人员的身体素质也有要求。 3、如何减少进出产床的次数 在目前的产房管理流程和饲养模式下,母猪上产床前需要对体表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一方面,这消除了产房内清洁和消毒的需要,并避免了人们进出产床的需要。另一方面,上产床前的清洁可以清除母猪体表的大部分粪便和死皮,有利于产房的卫生维护,减少产房内有害微生物的环境负荷,并且还去除了大部分身体表面。即使有害微生物没有完全消灭,清洁干燥的环境也会加速病原微生物的灭活。产房母猪的日常饲养管理中,应合理控制饲料分配,减少饲料槽内饲料残留造成的变质、发霉、变酸和积水,从而减少人工清理。有经济条件的猪场可对产床槽进行改造,调整产床布局,以便工作人员对产床外进行清理。对于刚进入产床的母猪,如果是开放式(或大栏)产床,则不需要立即清除粪便。而是将粪便推到方便后续清理的角落,让母猪习惯定点排便。生猪产前应将其清洗干净。母猪产仔后,无需进入产床即可完成粪便清理工作。在进行仔猪乳头定位、剪牙、剪脐、断尾、去势、免疫等工作相关的捕捉活动时,要充分了解乳猪群体的行为和习惯,并使用保温箱等辅助工具和隔板来驱赶仔猪。走到产床的边缘或角落进行捕捉。您也可以自己制作或购买市售的仔猪捕捉设备。借助捕捉工具,可以将仔猪捕捉到栏外,这样就可以在不进出产床的情况下完成捕捉工作。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对产床的布局和结构进行改造和调整,以节省捕捉仔猪的时间和精力。 4. 总结 做好产床生物安全工作,减少进出产床的人员数量,特别是仔猪产前12天和产后1周左右。此时人员的出入极有可能将病原体带入产床,引起仔猪出生后的感染和发病。此外,拥有良好的产床清洁工具也非常重要,例如常规的粪便铲和扫帚。此类工具最好每台使用一套,用后浸泡、消毒、沥干。在产床上发现仔猪有腹泻等症状的,禁止清理粪便。可以使用干粉、锯末、粉煤灰等材料进行覆盖,以防止灰尘和飞溅颗粒在清洁过程中感染邻近产床的仔猪,或者通过使用后一种工具传播到同一舍内的健康仔猪。现代规模化养猪场的产床,特别是中间有无缝隔断的产床,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如果能控制人员频繁进出,减少生产、医疗、护理等工具的交叉重复使用,或者做好仪器、工具的清洁消毒,就可以预防高传染性传染病。控制得很好。对于可以通过气溶胶、粉尘、飞沫等传播的疾病,由于减少了传播途径,也能起到很好的控制和延缓作用,为猪场制定防治方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从而减少疾病对猪场的影响。猪在哺乳期在产房内造成的损失。 |